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红足1一世手机版网址  机构设置  教学工作  科研工作  学生工作  党建工作  通知公告  相关下载 
科研工作
 科研概况 
 科研方向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通知公告 更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科研工作>>正文
人物 | 边德军:一泓碧水映丹心
2019-11-20 15:00  

他坚守三尺讲台二十九年,默默耕耘;他组建了全国第一个城市污水处理省级重点实验室,执着坚守;他引领年轻教师,毫无保留,做好传帮带;他攻克技术难题,为企业节省费用近2000万元……

他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吉林省享受省政府津贴专家(省突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吉林省教育厅“师德先进个人”获得者、吉林省优秀教师、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是吉林省城市污水处理重点实验室主任边德军教授。

苦干实干——打造吉林省城市污水处理重点实验室

2012年,由边德军主持建设的吉林省城市污水处理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成为了全国第一个城市污水处理重点实验室。

2007年,由于工作需要,一直奋战在教学一线的边德军被任命为水利与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随后又出任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科研副院长,工作重心由教学转移到了科研,这样的工作安排,对边德军来说是有些突然,这意味着以后他在讲台的时间将大大减少,边德军的心里虽然十分不舍。但是作为一个党龄长于工龄的老党员,边德军欣然接受了组织上的工作安排。

边德军本科专业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日益凸显,多年的专业积累及科研实践,让他敏感地意识到,和环保紧密相关的“城市污水处理”这一研究方向将有广阔的市场和需求。他一边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了解污水处理情况和技术难点,一边研究国家在“城市污水处理”这一领域的指导意见,学习掌握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深入的调研和学习坚定了他研究“城市污水处理”、为美好洁净的生活而努力的决心。

实验室在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诞生了,几位年轻教师开始了科研攻关。

创建初期,困难重重,但边德军他们的心里却充满了干劲,为了节约经费,边德军购买了大量的有机玻璃板,带领小组成员自制实验设备;为了提升实验室的实验水平,边德军利用食堂淘汰的冷库改造了一个低温实验平台;为了完成科研攻关,在完成教学任务后,边德军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科研上,每天工作到深夜,节假日上班更是常态。

在边德军和他的团队的不懈努力下,2008年,实验室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顺利立项;2012年申报吉林省城市污水处理重点实验室,批准建设;2017年实验室实现搬迁扩建,使用面积达到800平方米。

功夫不负有心人,实验室发力城市污水生物处理节能技术、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低温城市污水处理技术三大主要方向,诞生了一项项科研成果——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厅级及企业委托的项目17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4项、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29项。吉林省城市污水处理重点实验室现在是全国范围内开展城市污水处理研究持续时间最长、研究团队规模最大的实验室。

 

 

担当责任——科研要为社会服务

“科研要为社会服务,研究成果能实现转化才有意义”这是边德军对于科研工作的认识。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为了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尽快地转化为技术产品,造福社会。2014年,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建立了中试基地。

2018年,榆树市某污水处理厂突然受到当地豆制品厂污水的冲击,污水处理出现异常,水质不达标。为解决这一问题,边德军带领他的团队三次奔赴榆树,研究解决方案,调整污水处理参数,最终保证了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除了省内的污水处理厂,实验室目前还在与山东的几十个污水处理厂协商合作事宜。

了让研究成果更好的服务社会,近年来,边德军和他领导的科研团队完成了医疗、食品、轻工、医药等行业企业急需攻关的废水处理横向科研项目15项,为企业节省直接投资费用近2000万元,创造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企业新增产值2.76亿元,年净化污水量2.71亿吨,实现COD减排0.34万吨和总氮减排0.11万吨,节支总额0.59亿元。

2017年,边德军受吉林省生态环境厅的委托对全省的污水处理情况进行调研。社会效益胜过经济效益,从2017年末至2018年末,边德军和他的研究团队走访了三十多个污水处理厂,足迹遍布全省城乡,详细了解情况,研究技术难题,边德军和他的团队针对我省冬夏温差巨大给污水处理带来的影响,提出了解决方案,形成调研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储备未来——做好青年教师传帮带

边德军很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多年来,他吸收了一批批新入职的、在相关专业任教的老师到自己的实验室工作,带着他们搞科研、做项目,一对一的传授科研、教学经验,让新进老师能够迅速地适应学校工作,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保持“研究”的状态。用边德军的话来说,就是要让这些新入职的博士教师们一直保持读博期间做学术研究的劲头和状态,这种科研状态要是没有了,再想找回来可就难了。

为了增加青年教师的实践经验,边德军经常带领他们到污水处理厂进行调研,新进老师没有立项资格,边德军就带着他们做项目;平时教学工作繁忙,边德军就利用休息时间带着他们加班做试验。他说,这些年轻人是实验室长远发展的后备军、生力军,是让“城市污水处理”这项研究持之以恒的希望和未来。

现在,实验室中不少能够独当一面的中坚力量都是边德军手把手教出来的。

立德树人——学生就是自己的孩子

1991年,边德军大学毕业后,到长春工程学院做了一名教师。当时,和学生几乎同龄的他,却像一个大家长一样“管着学生”,从学习成绩到生活起居,样样操心,谈理想谈抱负解决思想问题,讲理论做实验解决学习问题,送医院陪看病解决生活问题,甚至自己做饭改善学生伙食,他将学生照顾得面面俱到,无微不至。用他自己的话说“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我们做老师的就要负责”。

他和学生交朋友,把思想教育融入课堂、实验室和生活里,边德军常常说,要让学生对世界、社会、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会使学生们受益终身。于是,在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的情况下,边德军接下了为2017届、2018届学生开设《学习筑梦》课程的任务,并结合自己的专业设计编写了教学内容,完成了24学时的教学任务。

 

 

 

 

从第一次登上讲台到现在,无论科研工作和事务性工作有多么繁重,边德军始终没有放弃教学,三尺讲台一站就是二十九年,年均教学工作量达到400学时以上。二十九年来,边德军始终保持着对讲台的敬畏之心,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教学方法和效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他多次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优秀毕业设计指导奖”等荣誉。

边德军带的学生中,每年有20%以上考取了硕士研究生;40%以上的硕士研究生考取了博士研究生;50%以上的毕业生就职于央企或国企,多数成为企业的骨干。

数十年如一日,教学、育人、科研,边德军都是用心在做,踏踏实实,一丝不苟,他用行动彰显了一名教师、一个科研工作者的一片赤诚和博大的情怀!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水利工程学院

 
XML 地图